成品油定价机制生变 聚烯烃近来供应趋增
中国商务部12日发布2009年第1号公告,决定赋予中化国际石油(天津)有限公司、河北太平洋危货储运销售有限公司、唐山渤海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山西燕山石化实业有限公司、湖南和顺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
这一公告表明中国成品油批发市场开放后,原有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集中批发成品油的格局已发生改变,逐步形成国有大型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和社会经营单位共同参与经营的局面。
引入了市场化竞争,必然打破了原有的价格形成机制,在国际原油大幅低位震荡的背景下,中国的成品油价格似乎也有松动的余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月14日宣布,决定自1月15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140元和160元。这是自上个月18日以来第二次下调油价。据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回落,近日来虽有波动,但按照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仍有一定的降价空间,为此,国家决定相应下调成品油价格。
成品油短期内的第二次降价,激起了商家对炼油和化工板块开工率的关注。自2008年12月起,化工板块众多产品价格在经历了数月暴跌后进入回暖阶段,石化企业化工板块的收益也开始有所提升。09年1月,中石化、中石油大型乙烯装置开工率提高,大规模减产暂告一段落,石化聚烯烃产品的产量预计有增加的趋势。然而,目前聚烯烃产品的社会库存较低,因此石化的增产短期内不会形成供应的压力,但在金融风暴的侵袭下,想必很少有人对供应增长给市场带来的影响抱有良好的预期吧。
国内石化炼油板块的收益情况对乙烯产业链开工的影响关系在之前评论中已有分析,根据国家09年初对成品油的几番"新政"来看,聚烯烃国内供应在第一季度预计将有明显增加,这也是中间商目前对市场上涨空间不太乐观的重要因素了。